2015年8月4日星期二

基匯第六期-香港墟市節特別版

觀看基匯第六期完整PDF

 


曾經街頭小販、樓下小店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,基層家庭透過從事小販或經營小本生意得到向上流動機會,我們可以隨意逛街,於琳琅滿目的貨品與美食中滿足生活所需。可是隨著小販、小店受多方面壓迫下逐漸於街頭消失,只留下一式一樣的連鎖店,眾多有精湛技術與手藝的街坊苦無發揮空間。
為令隱藏於各社區之中的人才一展所長,為市民大眾提供多元消費選擇,撐基層墟市聯盟今年特別舉辦大型主題節目《香港墟市節》由五月底開始提供一系列墟市相關的活動,與你走進墟市深度遊,一同感受墟市的人情味、聆聽趁墟檔主的故事、參與本土經濟發展、討論及反思墟市想象,並逐漸讓墟市成為大家的消費或生活選擇。



 

主題文章:推動社區規劃 孕育街巷式社區經濟

何俊傑 政策研究員 社區發展陣線秘書長

今年3 18 日,即將退休的食環署小販管理隊主任於執勤時追捕一名南亞裔小販,被對方推倒後腦著地,送院不治,小販正被告誤殺。2006 6 月發生於天水圍的另一悲劇,當時一名小販被食環小販隊追捕,走至河邊跳河浸溺至死,當時公眾嚴厲批評食環小販隊冷血無情,只顧追捕,而漠視那名遇溺小販的生命。兩宗意外同樣是悲劇,究竟誰對誰錯?
昔日,基層市民可以靠一雙手,自製木頭車,走到街巷售賣「自家製」的貨品,但發展至今,市民維持生計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小,城市裡的空間已被牢牢監管,無論擺賣,還是籌款,市民都要向食環署申請臨時小販牌照或公眾娛樂場所牌照。加上,市民的公民意識越來越高,每當看見有人在公眾地方造成「滋擾」包括在街擺賣、唱歌、跳舞、佔據空間作特別用途,他們會向食環署及警方投訴。因此,食環署亦疲於奔命經常在某些黑點「洗太平地」,以回應市民的投訴。
除了公共空間的用途被嚴格規管外,香港的城市規劃亦出現很大的變化。舊式的規劃較鼓勵小型發展商在細地皮下發展單幢式樓宇,女住宅均有地舖,前舖後居。空間佈局由多幢獨立的樓宇及橫街窄巷構成,小店林立,在某些街巷商販更可以擺買,因貨品種類繁多,價廉物美,滙聚人流,大街小巷頓成墟市。成功的墟市大多是扎根於社區裡的街巷經濟,小舖與攤檔並存,互相競爭及補足。但隨著社會發展,政府推行「綜合發展區」計劃,鼓勵單一發展商興建一種以商場為中心的大型屋苑,地舖、大街、小巷不復存在,換來的是受物業管理公司監管的擬似公共空間。公屋屋邨也為了方便管理,改為發展以商場及街市為中心的屋苑。當領滙接管這類商場及街市後,不斷翻新及引入連鎖店,令租金翻幾翻,眾多小商戶結業,天水圍公屋邨是佼佼者。此外,在繁華鬧市的市區,在自由行帶動下,街舖的租金亦不斷飊升,小商戶經營艱難,紛紛離場,再加上,市區重建後,舊舖小店攤販買少見少,滿足地區需要的多姿多彩的食品貨品亦漸絕跡。連鎖店內的產品千篇一律,缺乏那種滿足「街坊需要」的手工藝式的創意。
面對本土社區經濟的萎縮及基層市民生存空間收窄,香港有必要重新孕育一種富有人情味,扎根社區的街巷經濟,以提供廉價的銷售/生產場所,讓基層市民透過民間智慧,滿足當區街坊及遊人的需要。這種「多元經濟」,不是天秀墟那種與社區隔離的墟市,即在地區上物色一塊完全不會影響人的地方,而是一種從社區肌理中孕育出來的街巷經濟,就像南丫島、大澳的街道,居民在路邊擺擋售賣自家製的物品,如燒墨魚餅、山水豆腐花、沙翁、炭燒雞蛋仔、蝦豬餅、雞屎藤、有機花生糖、有機化妝品等等,甚有地區特式。
近日,政府就建立小販墟市提出由下而上、地區主導的構思,建議由當區市民提出合適地方,若得到區議會同意,政府才聯繫各部門推動建立。然而,政府在推動小販墟市發展上絕不能如此被動。因為現時地區行政仍然是行政主導,沒有政府資金的投入及民政事務專員的推動/支援,實難成事。參考每區一億社區重點計劃的安排,民政事務專員會帶著特首的政策到各區介紹社區重點計劃的構思,有些更主動提出區內的需要及建議項目的方向,此外,他又提供技術支援,聯繫政府部門評估建議項目的可行性,並向區議會作出建議。若沒有政府的推動,相信區議會更難推行社區重點項目。
問題是,現時區議會運作仍欠完善,議員缺乏發展社區整體的視野,只著眼自己問題是,現時區議會運作仍欠完善,議員缺乏發展社區整體的視野,只著眼自己的小選區,明爭暗鬥,只有少部份的區議會願意就社區重點計劃諮詢市民意見,即使有推行諮詢,規模亦有限,以致有些區所擬定的項目與地區脫節,例如在觀塘區建立音樂噴水泉,遭到當區居民反對。因此在推動由下而上,社區主導的墟市發展時,政府除了推動區議會開展工作外,亦需適時放權,令區議會成立
一個有廣泛市民及專業代表參與的專責委員會,委員包括地區團體及社福機構代表、居民代表、規劃師/城市設計師等。同時委員會須透過社區規劃及研究的方式,邀請市民一起討論及評估區內的發展、空間用途、空間承載力、人流等問題。民政專員則透過統籌各政府部門,與規劃師合作提供技術支援,以協助訂定至少四種街巷及墟市擺賣區(zone),包括1. 可長期擺賣區; 2. 有時限性的擺賣區;3.可租用的臨時擺賣區;4. 禁止擺賣區,這種區分亦方便小販管理隊執行工作,集中規管那些禁止擺賣的區域。
接著,專責小組應提出試點,並在施行期間檢討效果。若所選的擺賣區需要團體管理,可由專責委員會撥款邀請社福機構參與,這個「墟企」不但要聯繫商販,協助維持街道的衛生及清潔外,更要協助及組織商販疏解各種矛盾。成功經驗更要引入到規劃新發展市區,檢討相關的城市規劃準則。
現時香港的城市發展以「商場」屋苑為軸心,地舖林立的街道逐漸消失,社區生機全被消滅;商舖的租金又年年躍升,公共空間被牢牢監管,這不單令基層市民喪失自力更生的平台,更破壞了扎根在社區的街巷經濟,將滿足街坊需要的民間智慧、創意及人情味破壞殆盡。推動「墟市發展」正正是回應香港這種不平等的經濟發展。當務之急,政府須訂立小販墟市發展的策略,推動區議會設立一個有廣泛市民及專業代表參與的專責委員會,以社區規劃的模式進行「諮詢」,釋放區內街巷及閒置空間的使用,孕育各類的社區經濟,避免官民矛盾的悲劇再發生。